土家织锦/西兰卡普

恩施土家族/恩施特产 / 1253人浏览

西兰卡普是一种织物:土家语”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土家织锦是最典型的恩施特产之一。

土家织锦/西兰卡普

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人们往往在”花铺盖”前冠以”土”字,以标示出这项民间工艺所包含的土家族民族特点。

土花铺盖是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爱,视之为智慧、技艺的结晶,被称作”土家之花”。按照土家族习惯,过去土家姑娘出嫁时,都要在织布的机台上制作美丽的”西兰卡普”,即土花铺盖。

土家织锦,土家语称“西兰卡普”,俗称“土花铺盖”,这是一种极其古老的民间工艺,它是采取通经断纬的方式,用手工在古老的斜织机上反面挑织而成。以绚丽多彩而著称,以设色浪漫而见长,图案古朴,质地厚实,工艺独特,花色多样,经南京“中国工艺研究所”组织专家评定,土家锦被评为“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织锦起始于商周,初雏在秦汉,基本成型于两晋,成熟在唐宋,明清臻于完美。唐宋时称“贡布”、“溪布”,明清时期有“斑布,即土锦”的记载。历代以来,土家织锦都被土司土官作为上等贡品或著名土特产向朝廷纳贡。

1988年,土家织锦包《双阳雀》作为国礼,由总理赠送给访华的美国总统布什及夫人。从而使中国土家织锦享誉四海。

土家织锦/西兰卡普

2006年,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正式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西兰卡普的购买注意:

西兰卡普代表的是一种通经断纬的织锦工艺手法所生产的产品,目前有机织和手工两种,市面多为手工产品,机织受限因素多,且从业人员极少,产品较少,如果需要常规的西兰卡普挂毯装饰品及西兰卡普小纪念品等建议选择手工的更有文化意义,如果是日常家居使用的西兰卡普桌旗、围巾、包等,可以选择机织,相对图案会更整齐规则紧密,便于打理。

特别注意:多数西兰卡普背面都有衬布,因为除少数土家织锦双面锦以外,多数西兰卡普产品背面都是密布的杂乱的线头,非常影响美观。土家织锦一般为棉线或者蚕丝织造,并非印染,注意这些基本点,市面上的假织锦就能分辨了。

如果有相关织锦产品的购买需求,可以联系本站客服

西兰卡普的织造工艺流程

西兰卡普多以土红、院监棉线为站(经)线和暗喂(纬)线(梭罗线),以五彩丝、棉为起花纬线,反面挑织而成。

(1)倒线:又称倒筒。

(2)牵线:俗称地桩牵经。

(3)装筘:依牵线时的站(经)线顺序及分组,利用钩针依次将站(经)线用挑子穿人筘眼。

(4)滚线:将牵好已装筘的站(经)线进行梳理,卷上滚棒。

(5)捡综选与综杆相似竹杆,将一端破开,用长约8公分许的竹条撑开竹杆。将棉线用近8字形的套结,循环缠住综杆和站(经)线。该工序要求按穿筘时站(经)线顺序进行,一根也不允许错。

(6)翻篙:将综杆和花岔岔互换位置。将两组战(经)线交叉理到竹筘之后。

(7)捡花:将站(经)线分为三层,把将来准备起花的那一层清理出来。

(8)捆杆上机:站(经)线用分站(经)杆分组,用绳索捆扎联动机构,调整综杆与杠杆“鱼儿”及踏杆的位置。站(经)线头端打结上滚棒,调试撑子力度。安放花筒。将花筒安放在插杆,上端及上下分组战(经)线的中间。

(9)织布边:试织段对斜(平纹)布头,以固定控制织锦面。

(10)挑织图纹:挑织时先将束腰的绊带(一般多用宽布带或牛皮带)套腰后,拉紧站(经)线,心计默数或参照现成的纹饰,选色喂(纬)线用挑子挑起成束的站(经)线,数纱夹喂线(色纬),梭罗(布刀)打喂(纬)线,带投梭穿“过线”(暗纬)。织造时身体微微后靠,脚踏分站(经)杆,一手提综,另一手投梭插梭罗,每一喂(纬)向的粗色喂(纬)挑挖完成后即错综过喂(纬)打(纬),如此循环。